有些人會誤會偏頭痛是某一種疾病的症狀,對此台灣家庭醫學科醫生解釋,偏頭痛在醫學上就是一種特定的疾病,女性盛行率較男性高,年齡層約落在15~40歲。首先,可以用有無出現先兆來區分「預兆性偏頭痛」和「無預兆偏頭痛(一般性偏頭痛)」這兩種型態的偏頭痛。基本上如果出現先兆,極高的機率為偏頭痛。而臨床上,約有一到二成的人,在偏頭痛發作前會出現某些先兆,像是感覺到燈光正在閃爍、聞到特殊氣味或是視覺產生變形等等,其特殊現象因人而異,往往在上述症狀發生不久,就開始有偏頭痛情況。
如果沒有先兆的話,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偏頭痛呢?醫生表示可以透過「POUND 偏頭痛篩檢公式」,作為初步的判斷:
醫生指出,頭痛的表現和成因相當複雜,有時候是好幾種痛匯集在一起,但它們的症狀都有些許的不同,所以需要透過醫生在眾多的頭痛鑑別診斷出偏頭痛,提供適當的治療方針。
張力性頭痛:其發作時間為每天或間歇性,多在下班後、晚餐後,頭部雙側疼痛不已,就像孫悟空的緊箍咒一樣。醫生形容,這樣的疼痛表現,是由於頭顱周圍肌肉持續收縮所引發,容易因壓力而加劇肌肉收縮。
經前緊張綜合症頭痛:要區分經前緊張綜合症引起的頭痛跟偏頭痛其實很簡單,最大的差別就是「週期性」,女性月經來潮前夕和經期前兩天是頭痛發作的高峰期,但真正的偏頭痛是隨時都會發作的。
由於偏頭痛確診與否,主要依賴專科醫生診斷,因此患者對於自己身體狀況的自覺性和紀錄有助於醫生評估,特別提醒偏頭痛人士,觀察偏頭痛情況,紀錄習慣需維持至少三個月。
檢視這三個月的紀錄,發生頭痛情況的總次數,如果有超過十天以上,這就代表一般市面上的止痛藥對你已經沒有效果了,一定要尋求醫生的協助。藉由頭痛日誌記錄發作頻率、嚴重度以及偏頭痛所伴隨的症狀,不僅能作為醫生調整藥物的參考資料,亦是偏頭痛治療成功的因素之一。
「頭痛,痛起來要人命。」一旦硬撐忍痛,反而容易讓偏頭痛找上身,醫生不諱言,對於治療偏頭痛最直接、最有效的幫助就是藥物。如果對藥品存在誤解,可能會錯過用藥時機或影響治療成效。醫生接著說,偏頭痛的藥物治療可分兩個面向,一是針對急性發作的偏頭痛,以緩解疼痛為主;如果三個月內疼痛天數超過十天,則須加上預防性治療(慢性)藥物。
家庭科醫生說明一般民眾由醫院、診所或藥房取得的止痛藥,最常見的是「對乙醯氨基酚」,如必理痛;或是「亞士匹靈」,如克痛等,對於輕度、中度疼痛有不錯的療效。但要特別留意的是患有肝臟疾病的人,應該要經由專業醫生評估後使用。但如果頭痛過於頻繁,如上述所說三個月內超過十天,則不要過度依賴止痛藥,應該尋求醫生幫忙。這時就需要接受預防性的藥物治療,如乙型(β)受體阻斷劑、鈣離子阻斷劑、抗抑鬱藥物等。要注意的是,這些藥物需服用兩至三個月才有初步成效,因此不要操之過急,或是輕易認定藥物無效,也應依醫生指示定時服藥。
像乙型(β)受體阻斷劑、鈣離子阻斷劑會降低血壓,若是低血壓患者或已在治療高血壓人士就要特別注意;抗抑鬱的藥物也要避免和精神科藥品重複,一定要告訴醫生,自己的服藥習慣。
每個藥物的作用和原理不同,有些是為了放鬆你的神經,有些是為了穩定情緒,避免因壓力引起偏頭痛,目的都是為了降低偏頭痛被誘發的機率和頻率,家庭科醫生強調,造成偏頭痛不只有單一原因,飲食習慣、姿勢不良、情緒壓力等都會互相影響,所以除了藥物治療,醫生也建議從情緒管理和生活習慣著手,例如控制飲食、調整姿勢,以及適時的休息和放鬆,對於改善偏頭痛都很重要。
醫生舉例,有一名女病患三天兩頭就頭痛,從三天發作一次、兩天發作一次到天天痛,甚至是一天痛2~3次的程度,醫生觀察到病患的頸部似乎有些異常,便要求她做出「收下巴往胸口方向靠近」的動作,而她只能勉強做到15°左右,便建議她照脊椎X光,結果檢查出頸關節變形。由於病患工作需要長時間緊盯電腦,姿勢不良導致頸部痠痛,引發頭痛。以前她吃藥都沒有多大的效果,後來醫生除了使用偏頭痛的藥,再輔助她放鬆肩頸、姿勢矯正等,才有效緩解了患者的頭痛症狀。
醫生曾遇過一名身材魁梧的患者,從年輕時就有頭痛的狀況,但總是一忍再忍,直到某天實在忍不了痛了,就到醫院要求打止痛針。因為這名患者描述這次頭痛「特別」嚴重,醫生便安排他進一步做磁力共振掃描,這才發現原來頭腦長了血管瘤,以致誘發疼痛。醫生呼籲,小病小痛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,背後可能有個大病,一開始就要積極處理,不要等到情況變得嚴重了才後悔莫及。
「雖然偏頭痛無法完全痊癒,但可以和它和平共處。」醫生說。不少案例持續治療一段時間後,都成功降低偏頭痛發作的頻率跟嚴重度,用藥上從重度調整至輕度且劑量也逐漸減少,獲得顯著的改善。醫生也提醒患者,一定要配合診斷與治療,積極調整生活型態,便能克服頭痛的困擾,遠離偏頭痛纏身!。